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心脑血管病

心包炎的辨治与验案

医网摘要: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封闭囊袋状,由脏层和壁层组成,两者之间为心包腔,内含15—50 m1的浆液,起润滑作用。

  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封闭囊袋状,由脏层和壁层组成,两者之间为心包腔,内含15—50 m1的浆液,起润滑作用。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急性非特异性、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自身免疫(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肿瘤(原发性、继发性)、代谢疾病(尿毒症、痛风)、物理因素(外伤、放射性)、邻近器官疾病(AMI、胸膜炎、肺梗死等)等因素引起,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包积液,许多疾病都可能累及心包膜,心包炎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全身性疾病合并存在,且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其实际发生率可能远被临床诊断者为高。过去常见病因为风湿热、结核及细菌感染。近年来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肌梗死性心包炎发病率明显增多。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心包炎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喘咳”、“悬饮”、“支饮”、“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

  心包炎的形成有外因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总由于风湿热毒之邪侵袭,内因则由于饮食、情志、劳倦等,导致痰饮、瘀血阻滞。内因、外因之间常相互影响,如外感病邪总由虚,而感邪之后,邪热易于伤津耗气,使正气更伤。邪留日久,也往往会导致气滞血瘀。就内因而言,各种病理因素之间常相互作用,相兼为病。如痰浊水饮阻滞,血行不畅而为瘀,瘀血内停,也会影响水液的代谢使水湿停蓄加剧。另外,水饮之邪又可伤人阳气;痰浊瘀血日久化热,可以更伤阴液。本病的成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受外邪:由于气候突变、寒暖失调、起居不慎等,致腠理疏懈,卫外不固,风湿热毒之邪乘虚侵入人体,阻遏肺气,肺失清肃,痰热内蕴,壅遏气血,导致发为本病。

  痰饮内停:饮食失调,或过食生冷之物,损伤中焦,水湿不化而为饮,阻于胸中,流于胞络则发为本病。若嗜食辛辣肥甘之品,则易于滋生痰热而为病。

  瘀血阻滞:忧思恼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久则瘀血内停,阻滞胸中,心之脉络不通而发为本病。

  正气虚弱:劳倦或疾病(如热病、肺痨)等,致气阴受伤,气虚则血行不畅,并易感外邪;阴虚则内热由生,虚热灼津为痰,痰浊瘀血阻滞心包而成本病。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      有心前区疼痛,以急性非特异性和感染性心包炎为著,结核性、肿瘤性者则常不明显。胸痛通常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并向颈部、左肩及左臂放射,呈锐痛。疼痛随体位而变化,卧位时最重,前倾坐位时减轻。此外可有发热、多汗、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焦虑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及不明原因的体循环静脉淤血等症状。

  2.      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早期纤维蛋白性渗出时的特异性体征,可在整个心前区听到,但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响,坐位前倾时更明显。听诊特点是性质粗糙,呈搔抓样,与心跳一致,多数患者声音呈三相,即心房收缩一心室收缩一心室舒张均出现摩擦音。该音遮盖心音并与之重叠。但也有部分患者摩擦音呈二相和一相。听诊器胸件加压时摩擦音可加强。当心包渗液增多时心包摩擦音可消失,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而遥远,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位于扩大的心浊音界左缘以内。

  3.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而改变;心尖搏动微弱,位于心浊音界以内或不能扪及;心音低而遥远。

  4.      Ewart征,即在左肩胛下,可出现浊音及支气管呼吸音,也称心包积液征。

  5.      颈静脉怒张、Kassmaul征、肝脏肿大、肝颈回流试验阳性、下肢水肿、腹水等。

  6.      奇脉、动脉收缩压下降,脉压减少,甚至休克。

  7.      心电图急性期普遍ST段呈弓背向下的抬高,1至数日后ST回到基线,其后出现T波低平倒置,及QRS低电压和电交替。

  8.      X线可见心脏向两侧增大呈烧瓶形,搏动减弱或消失;肺野清晰,肺血少。

  9.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腔内有液性暗区。

  10.  心包穿刺证实有心包积液的存在,并可检查心包积液的性质明确病因。

  二、中医辨证要点

  主要应辨别病证的表里虚实属性:如久病不已,身倦乏力,为虚证;起病急迫,胸闷,胸痛拒按,为实证;初病,发热,恶寒,咳嗽,脉浮,为表证;久病,低热,不恶寒,脉沉,为里证。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心包炎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但不外邪盛正虚。治疗以急性期祛邪、慢性期固本或固本祛邪为原则。

  二、分证论治

  1.      外邪侵袭证

  主症   发热汗出,胸痛,咳嗽,气促,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治法   清热肃肺。

  方药   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紫花地丁,芦根,桑叶,杏仁,桔梗,甘草等。

  若见气短乏力,为正气受伤,可加入太子参12克;痰热互结,加黄连5克、制半夏10克、瓜蒌皮15克;肺胃炽热,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便秘、腹胀者加大黄6克、芒硝15克以通腑泄热;若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为湿热蕴蒸,加用防己15克,薏苡仁30克,竹叶、黄芩各10克以清热化湿;若见身热面赤,胸闷,呼吸急促,大便秘结,舌治黄腻或燥,脉滑数,为邪热与痰饮互结上焦,治当清热化痰,逐饮散结,可用大小陷胸汤化载治之,病势得减,则以小陷胸汤为主治疗;若见壮热汗出,胸痛,甚则志不清,狂躁谵妄,口渴冷饮,小便黄赤等,为肺胃热炽,治当清泄肺胃,可用白虎汤加味。

  2.      痰饮内停证

  主症   胸痛,或胸闷气憋,咳逆喘息,痰多,不能平卧,头昏心悸,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滑数。

  治法   祛痰蠲饮,健脾扶中。

  方药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物如:葶苈子、白芥子、桂枝,白术,车前子,泽泻,甘草,大枣等。

  如胸闷、胸痛明显者,可加用瓜蒌皮15克,薤白10克以泄浊豁痰;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者,加干姜、五味子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10克以温化痰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者,加泽兰叶15克以活血利水。

  3.      气滞血瘀证

  主证   心前区刺痛,痛有定处,心悸怔忡,胸闷憋气,或胁下有痞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脉沉弦或细弦结代。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蒲黄,香附,郁金,延胡索,桔梗,枳壳等。

  若见气短、乏力,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以补气;心悸、怔忡明显者,加酸枣仁10克,生龙齿15克以养血宁心安神。

  4.      气阴两虚证

  主证   胸痛心悸,低热汗出或盗汗,手足心热,舌干口燥,咳嗽气短,身倦懒言,舌质淡红,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三才汤加味:常用药物如:人参或西洋参,天冬,麦冬,知母,百合,杏仁,胡黄连,沙参,生地,百部等。

  若挟痰者,加胆南星6克,远志10克,瓜蒌皮15克以化痰;兼瘀加丹皮10克,丹参15克以活血化瘀;若见身热,劳累后加重,面色无华,头晕乏力,短气自汗,食少便溏,为气虚所致,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热治疗。

  5.      阳气虚脱证

  主症 气急气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下肢或全身浮肿,尿少,舌淡苔白,脉微欲绝、或促、或结代。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红参(另炖),炮附子(先煎),煅龙骨,煅牡蛎,葶苈子,大枣,干姜,炙甘草,山茱萸等。

  【验方偏方】

  1.      利心合剂: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0克,紫花地丁10克、竹叶10克,芦根15克,车前子(包煎)12克,泽泻12克,葛根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用于心包炎发热者。

  2.      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对急性非特异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所致急性心包炎治疗有一定效果,可据证选用。药理研究表明以上针剂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诱导产生干扰素等功能。

  【针灸推拿】

  1.      针灸疗法:取穴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尺泽、天池、大陵、神门、曲泽、复溜、水泉、阴陵泵水道每次选用6-7穴,每日或隔日1次。

  取穴大椎、曲池,用于发热者。取穴膻中、内关外关合谷、心俞、后溪、太冲、神门、通里等,每次选用3~5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耳针:取穴皮质下、内分泌、肾、神门、交感等,或取压痛敏感点,采用埋针或压王不留行子每次3-4穴,埋针或压子3-5天。

  2.      推拿疗法:按心俞、内关、膻中、鱼际以及灵墟(左)、肩髎(左)、天池(左)等穴。

  【临证备要】

  一、          治疗心包炎初期驱邪为主,酌佐扶正,即所谓“邪去正安”,“正胜邪却”。所谓祛邪,主要是清热化湿,肃肺解毒。由于本期多有类似“湿温”的特点,卫气同病,故治疗上不宜过汗,当重清化和解。此期一般心包积液量不多,在辩证选药上注重宣上焦肺气,以通调水道来驱水饮,药如桑白皮、桔梗、苏子等;或注重清化中焦,燥湿利水,药如黄芩、黄连、生苡仁、滑石等,皆有助于消减心包积液。

  二、          极盛期(中期)邪盛正虚,扶正祛饮并重。此期心包积液量多,常伴有肢体浮肿,或兼有胸水与腹水。祛饮之法,上在开肺,药如葶苈子、苏子、桑白皮;中在化湿,药如连皮茯苓、陈皮、大腹皮、川椒目;下在渗利,药如泽泻、猪苓、车前子。水为阴邪,易伤阳气,故重视扶正补虚之法,补气行水用黄芪、炒党参,配五加皮、防己;温阳化饮用桂枝、干姜、制附片。本病慎用攻逐之法。

  三、          后期正虚邪恋,治当扶正之中佐以达邪。由于“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治疗宜加活血化瘀之法,药如红花、丹参、归尾、三七、三棱等。饮久成顽痰,治疗还当加入化痰软坚之品,药如昆布、黄药子、白芥子、皂角刺等。急性心包炎的中后期,心包积液量还不多时,应尽早采用化瘀软坚之品,既有利于心包积液的消退,又有助于防止积液形成包裹,并进而防止形成心包粘连与钙化,这是阻止疾病慢性化的关键,也是中医药突出优势之一。扶正涤饮、软坚化瘀也是慢性心包炎治疗的基本法则。

  四、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等,防止并发心包炎。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出现心包填塞,应予心包穿刺引流术。

  【验案举隅】

  验案一

  李某,男,17岁,京工附中学生。患者于1977年7月因发热数日后,发现心包积液并诊为“结核性心包炎”,于某某医院进行抗痨治疗。每日用链霉素0.5克肌注两次,雷米封100mg每日3次口服。经治疗40天(链霉素40克)后,出现口唇发麻,两耳均鸣而被迫停用。但仍憋气,不能平卧,头眩,咳嗽无痰,心包积液未减。于1997年9月10日来诊。患者自幼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无其他病史。查其舌苔薄腻,脉象细弱。心左界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2cm,右界在第5肋间胸骨右缘外2cm,心尖博动消失。心音听诊遥远。X线胸透呈三角形,心搏动减弱。心电图检查符合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包积液。此“支饮”为患,饮邪蒙蔽心阳,处以茯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茯苓24克,杏仁9克,百部9克,桂枝9克,白术15克,生甘草4.5克,葶苈子9克,大枣去核10枚。每日水煎服1剂,同时停服其他药。

  二诊:前方共服9剂。服3剂后憋气明显好转,咳嗽消失。服9剂后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叩诊其心浊音界较前缩小,接近正常,心尖搏动在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心尖部有第三心音,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第二心音分裂及轻度舒张期杂音等房间隔缺损之原有体征无变化。脉象较前有力。X线胸透复查,心脏除上纵膈稍宽之外,大小,外形正常。此水邪(心包积液)已去,将上方茯苓改为12克,白术改为9克,又服3剂至10月13日,又复查超声心动图,证实已无积液,又将原方服6剂,隔日1剂为其善后。于1977年11月4日复查一般情况均好,物理检查只遗有原先天心脏病体征。

  按语:

  《金匮要略》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现代医学中的心包积液正属祖国医学支饮、悬饮范畴。李某案为结核性心包炎所致之心包积液,其主症为咳嗽胸痛、不能平卧,故中医诊断当属支饮无疑;病因病机当为先天性心脏病导致患者正气素虚,易感外邪,正虚邪恋,水运失常,饮邪犯肺,溢于心包,发为本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若阳气振奋,则饮邪自除。因而,温阳化饮法为治疗饮症的总则。用了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以温和利水、泻肺逐饮,加用杏仁以宣通胸阳而利肺气,再加百部温肺化饮,抗痨杀虫(百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诸药合用,使饮邪得去。

  验案二

  范某,女,22岁,工人,1976年3月21日会诊。初诊:心悸怔忡,咳吐白沫痰,恶心呕吐黄水,胸宇不畅,苔白腻,脉细弦而促,叁伍不齐。诊断为“缩窄性心包炎”。证属水气陵心,先拟通阳行水,降逆和胃。处方:川桂枝9克,川朴3克,苍术9克,姜半夏6克,川连1.5克,建曲9克(包煎),生白芍9克,大枣10枚。5剂。

  二诊:药后恶心呕吐已消失。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悸怔忡,惴惴不安,苔灰白腻,脉细弦而促,叁伍不齐,拟通阳化饮,肃肺平喘。处方:水炙麻黄9克,川桂枝9克,川朴1.5克,苍术9克,姜半夏9克,紫菀9克,白芥子9克,地蝼蛄9克,赤苓12克,猪苓12克,焦米仁9克,黄苓6克,大枣10枚。7剂。

  三诊:心悸怔忡,脉弦细数(130次/分),苔薄腻,舌边有淤紫,证属水气凌心,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治拟温阳利水,定悸安神;处方:川桂枝9克,白芍9克,龙骨15克,全当归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朱茯苓9克,黄郁金9克,怀牛膝9克,远志6克,车前子30克(包煎),甜葶苈6克,银杏9克,大枣10枚。7剂。

  四诊:脉沉细而有涩象,舌苔白腻,咳嗽白痰。证属水气凌心,仍拟通阳利水,化痰止咳为治。处方:川桂枝12克,白芥子9克,淡姜皮6克,竹沥半夏6克,车前子30克(包煎),陈胆星3克,炒白术9克,紫菀9克,葶苈子6克,川象贝各6克。7剂。

  五诊:药后病情缓解,脉细,苔化,舌质淡,咳痰不多,汗出纳呆,二便尚可。邪去正虚,治宜兼顾。处方:南北沙参各12克,五味子3克,麦冬9克,紫菀9克,川象贝各6克,川桂枝6克,炒白芍9克,大枣10枚。7剂。

  六诊:患者已可下床活动,食欲增加,心电图大致正常。久病虚损,拟益气养血、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处方:南北沙参各12克,五味子3克,麦冬9克,当归15克,焦谷、麦芽各9克,川朴6克,建曲9克(包),炙甘草3克,黄芪9克,大枣10枚。7剂。

  按语:

  该患者年轻体虚,感受外邪,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滥,心阳被抑,水气上逆犯于肺胃。治疗总则为温阳利水。在前四诊中,患者饮邪偏盛,而临床证候又分别以恶心呕吐之水气犯胃、咳喘倚息之水饮犯肺、心悸怔忡之水气凌心、咳嗽痰白之痰浊内盛为主症,故随证变通,分别佐以降逆和胃、肃肺平喘、定悸安神、化痰止咳之法治疗,使痰饮之邪渐祛。病情缓解,正虚为主,故于后两诊中改养阴宣肺、益气健脾以善后。初诊方中桂枝通阳,茯苓、猪苓淡渗,有利水蠲饮之功,配以川朴、苍术、姜半夏、川连降逆和胃化痰,药后恶心呕吐已消失。根据病机之变化,二至四诊中分别加入肃肺平喘、定悸安神、化痰止咳之麻黄、陈胆星、紫菀、葶苈子、川象贝、龙骨、珍珠母(先煎)、朱黄郁金、远志等药物。药后病情缓解后,以正虚为主,故于后两诊中改养阴宣肺、益气健脾以善后。

  验案三

  王某,男,16岁。2002年3月5日初诊。

  因恶寒,咳嗽,周身不适一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咳喘三日来诊,查超声波、心电图提示心包炎而收住院治疗。

  现症: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咳喘,腹胀满,大便二日未解,小便少而赤,舌质红苔厚,脉弦滑。查体有移动性浊音,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血沉60mm/h,超声波报告:中等量心包积液。

  病为悬饮,证属痰饮阻滞于肺,胸阳不宣,治当豁痰通阳;治当已椒苈黄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药用防己、瓜蒌皮、葶苈子各15克,川椒3克,厚朴、炙甘草、大黄各9克,薤白12克,大枣3枚。5剂,水煎服。

  二诊:胸闷、胸痛减轻,气短、心悸好转,腹满、腹胀亦减轻,大便每日2-3次,尿量增多,舌脉同前。上方加减服12剂,诸症基本消失,复查血、尿常规正常,血沉降至11mm/h,心电图、超声波未见异常。再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白半夏汤调理,服20剂,乃告痊出院。

  按语:

  该心包炎、心包积液病案,以气短心悸、胸闷胸痛为主症,属中医胸痹范畴。心包炎致心包积液引起腹水、下肢浮肿,中医辩证属痰饮阻滞于内之重症,非一般通阳宣痹之剂所胜任,必用大剂通阳泻饮之剂可奏效,故用已椒苈黄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治之,取得了良好效果。己椒苈黄丸出自《金匮要略》,由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组成。具有泻肺利尿,祛瘀通腑之功。是张仲景为“痰饮”病:“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而设。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腑相关。《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人体水液正常代谢,为上、中、下三焦之功。肺居上焦、华盖之脏,水之上源。若壅塞不降,水道难通,蓄积为邪。葶苈子辛苦、寒、入肺、膀胱经,降泻力强,能泻肺降气,行水消痰,有“性急不减硝黄”之称。椒目、汉防己味苦、辛、寒,入膀胱经,以助利尿。制大黄祛瘀通腑。瓜蒌薤白半夏汤方中薤白为君药,味辛苦,微温,入肝、肺、心经,具有理气、宽胸、散结之功。瓜蒌,甘苦寒,入肺、胃、大肠经,具有利气宽胸之功效。方中薤白与瓜蒌一升一降使肺气得宣,痰饮自去。半夏,辛温,入肝、脾、肺经,《医学启源》日:“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合而为之, 有通阳泻饮之功,诸症消除。

  验案四

  董xx,男,15岁。患者于1978年1月起,经常咳嗽,服消炎,祛痰,止咳药效果不明显。2月10日因怕冷发热,咳嗽,上腹不适来院诊治,经住院摄片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急性心包炎。应用抗痨药,抗菌素,每天傍晚仍高热39℃以上,夜间盗汗,2月18日邀请中医治疗。日哺潮热已八天,上腹不适,按之则痛,形体赢瘦,面色不荣,咳嗽痰少,盗汗以下半身为多,四天未大便,舌苔黄燥,脉细滑数。听诊心音弱,几乎为心包摩擦音所掩盖,诊断为结胸,证属邪热与痰饮互结上焦,气阴两虚。急拟清热化痰,逐饮散结,大小陷胸汤合方主之。方药:甘遂末2克、大黄10克、芒硝12克、黄连6克、半夏10克、瓜萎仁10克、先煎后三味,后下大黄,去渣纳芒硝,煎一、二沸,冲入甘遂细末顿服。

  上方服后,上腹觉轻微绞痛,数分钟即止。得快利热已减,服二剂。遵经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衰其大半而止”,去甘遂、大黄、芒硝,加柴胡9克,黄连9克,获苓12克,泽泻12克,再服四剂。潮热除,心包摩擦音消失,饮食增,精神转佳,仅咳嗽盗汗,改用百合固金汤加黄芪、牡蛎、五味子,连服四剂而痊愈出院。

  按语:

  《伤寒论》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例急性心包炎之脉证与上述《伤寒论》条文似有共同之处,中医诊断属结胸范畴,治以泻热逐饮之大陷胸汤与化痰开结之小陷胸汤,一剂而便通热减,再服一剂撤去大陷胸汤,勿使伤已虚之正气,免犯“虚虚”之戒。加苦寒之柴、连以助清热,加淡渗茯苓、泽泻涤饮,共服六剂,幸得身热退净,心包摩擦音消失,心包炎治愈。缓则治其本,以养阴润肺之百合固金汤加固表敛汗之黄芪、牡蛎、五味子之属以治盗汗咳嗽。

  验案五

  刘某,女,39岁。1984年5月26日初诊。诉二十天前出现头痛项强,发热,胸闷气憋,隐隐作痛,心悸气短。经肌注卡那霉素半月,胸痛加剧,咳嗽,动则气喘,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数日仍无效。拍胸片示:心包中等量积液,左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容憔悴、恍白,目案凹陷,口唇青紫,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滑数。心电图示: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QRS低电压。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室均增大。证属阳虚脾弱,水饮内停,心脉痹阻之心悸、胸痹证。治当温阳利水,健脾化痰,宽胸理气,活血通络。处方:茯苓、白术各15克,桂枝、炙草、蒌皮、川贝、檀香、砂仁各10克,半夏、薤白各12克,附片9克、百合20克。每日一剂。

  五剂后,精神转佳,尿量增多,低热已平,胸闷胸痛心慌减半,但觉心中有痞塞感,动则气短,舌脉同前。再进四剂,诸证均减。惟纳食不香,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脾胃仍虚,转拟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调理善后。12剂尽,纳食转香,胸片复查:心影大小正常。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沉均为正常,心电图惟T波改变,余属正常,病告痊愈。随访至今,安然无恙。

  按语:

  急性心包炎属祖国医学痰饮范畴。《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云:“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又云:“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在治疗上明确指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甘草、附片温阳化气,白术、川贝健脾化痰,百合润肺止咳,水为阴邪,郁遏心阳,心脉痹阻必致瘀血,故合丹参饮以辛温通阳,宽胸理气,活血化瘀。症减之后,复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调理脾土,而收全功。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xnxg/20110307/353219.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