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窦综合征防治
医网摘要:颈动脉窦综合征表现为突感头晕、耳鸣、心悸,胸闷,大汗持续10分钟自行缓解或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约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并无不适。常确诊为“晕厥原因待查”, 经颈动脉窦按压试验等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窦综合征,经安装双腔起搏器治疗,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并无不适。常确诊为“晕厥原因待查”, 经颈动脉窦按压试验等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窦综合征,经安装双腔起搏器治疗,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发病原因: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分叉部,该部形成扩张即称为“颈动脉窦”,内有压力感受器,经舌咽神经与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相连。刺激颈动脉窦可影响“动脉血压、心率、心肌做功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及静脉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经过窦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至孤束核,再传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产生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的效应。但正常情况下,心率减慢一般在5次/min以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均在1.33kPa(10mmHg)以内。
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当感受外界刺激时,一方面副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引起窦性心率明显减慢、PR间期延长、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引起脑缺血,可发生晕厥;另一方面,继发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动脉松弛,血压明显下降而引起脑血流灌注压骤然降低,亦可发生晕厥;也有一部分患者,虽无明显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但刺激颈动脉窦时,脑血管收缩,引起脑缺血,也可发生晕厥。
颈动脉窦综合征临床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临床表现为突然转颈动作时、衣领过紧,或轻度刺激颈动脉窦区,如理发、自剃须时亦可诱发。但大部分发作是自发性的,并无明显诱因。
由于不少患者是由“突然转颈”而诱发,故可称为“不堪回首”的综合征。患者多于站立时发生,表现为突然眩晕、虚脱、耳鸣,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仅1~4分钟,有时有神志丧失,可长达20分钟左右,很少发生惊厥。
晕厥多见。临床上颈动脉窦综合征通常分为3型:①心脏抑制型或迷走神经型反应:发作时由于迷走神经反射而致心动过缓甚至心跳暂停。②血管抑制型反应:由于抑制交感性血管收缩张力所致,引起动脉血压下降而不伴以心动过缓。③引起单侧大脑半球循环障碍:此型晕厥可伴有对侧肢体痉挛或抽搐,但无明显血压或心率改变。
防治要点。中老年患者常出现晕厥,尤其是晕厥发作与头部突然转动、仰头或穿紧领衣等诱因有关时应疑为本病,可行颈动脉窦刺激试验。本病应与血管抑制性晕厥中的反射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吞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等鉴别。
颈动脉窦综合征一旦伴有反复的晕厥发作或晕厥先兆,即必须经过有效治疗,否则,可能有25%的患者会发生意外损伤如骨折、烧伤、颅脑外伤。颈动脉窦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措施、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不同而选用。
1.一般措施: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及避免穿衣领较高较紧的衣服。发作时立即将病人置于平卧位。
2.药物治疗:①心脏抑制型或迷走神经型反应者可用阿托品0.4~0.6mg,3~4次/d口服或皮下注射,对部分患者可有效地预防发作。②血管抑制型反应,可用硫酸麻黄碱15~30mg肌内注射,或25mg,3~4次/d口服。也可用升压药物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异丙肾上腺素1∶1000肾上腺素0.3~0.5ml肌内注射。③单侧大脑半球循环障碍引起晕厥伴痉挛或抽搐者可用苯巴比妥钠或安定口服。④各类病例均可采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3.起搏治疗:对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起搏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反复发生晕厥的患者可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4.外科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去除颈动脉窦上的神经可使75%以上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行单侧手术,否则术后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危象。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xnxg/20110322/357101.html
今日推荐
大家都在看
咽病专区
热点专题
耳病专区
- []耳鸣是怎么回事 ?
- []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老人经常耳鸣不是好现象
- []严重耳鸣是怎么回事
- []长时间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右耳耳鸣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