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中医科

太田痣揭秘

医网摘要:太田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的、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素性胎记(虽然有时并不都在出生时出现)。在中国,太田痣患者占皮肤科门诊的约0.4%和整形外科门诊人数的2.6%,男女比例为1:3。大约半数的患者生时即被发现该病,但也有的是到儿童期开始发现,个别病人到青春期才逐渐显现,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的斑点色泽可以单色,也可兼有上述颜色,而且色泽深浅不一。

  太田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的、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素性胎记(虽然有时并不都在出生时出现)。

  在中国,太田痣患者占皮肤科门诊的约0.4%和整形外科门诊人数的2.6%,男女比例为1:3。大约半数的患者生时即被发现该病,但也有的是到儿童期开始发现,个别病人到青春期才逐渐显现,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的斑点色泽可以单色,也可兼有上述颜色,而且色泽深浅不一。由于黑色素细胞在真皮中的分布的密度及部位不同,斑片可表现为淡棕色到深蓝色,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不同颜色。部分患者的病灶有缓慢增大的倾向,斑片发生于前额、眼周、颊部及颧区,即与三叉神经的第I、II区的分布区相当的区域,可以占该区的全部或一部分,斑片可发生于面部的单侧,也偶有发生于双侧面部的,往往呈双侧对称,有的黑色素细胞同时还分布于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太田痣的在早期可以缓慢生长,但生长的自限性难有定论,有的患者到儿童期时即开始长期稳定,多数专家认为到青春期后即较为稳定,但也有个别人至30岁左右仍有缓慢生长的倾向。太田痣无遗传倾向,与恶性变无明确的关系。

  太田痣和伊藤痣(Naevus of Ota and Ito),太田痣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痣,是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

  太田痣的分类

  常规分类

  1.轻型

  (1)轻眼眶型:淡褐色斑,仅限于上下眼睑 太田痣

  (2)轻颧骨型:淡褐色斑,仅限于颧骨部

  2.中型 深蓝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睑、颧骨及鼻根部

  3.重型 深蓝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支配区

  4.双侧型 约占5%

  日本的谷野还提出如下分类

  1.轻型(又分眼窝型、颧骨型、前额型、鼻翼型)。

  2.中等型

  3.重型

  两侧性分布的分为:对称型(又分中央型、边缘型)、非对称型。

  根据颜色分为:褐色型、青色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临床多呈褐色) 、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色)、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紫青色),

  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迟发型(青春期以后)。

  太田痣可合并持久性蒙古斑,并发伊藤痣、蓝痣和血管瘤,亦有报道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合并神经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同侧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萎缩。太田痣终生不消退,无自觉症状。恶变的机会极少,文献上曾报道本病合并有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主要分布于一侧的肩、颈侧、锁骨上区等后锁骨上及臂外侧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些病例可伴发同侧或双侧太田痣。
 


责任编辑:邝宝强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zy/20101108/327422.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