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口腔病

从中医角度了解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医网摘要:中医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以发病部位来定名为“发颐”;以发病原因来定名为“汗毒”。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胀,有时突然从腮腺导管口流出稠而有咸味的液体,随之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持续性腮腺区疼痛、不适,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口臭等;进食或看见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量增加,导管排出受阻,即加剧腮腺区的疼痛与肿大,停食后症状又逐渐消失。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引起本病的常见感染细菌是绿色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也可能转变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如涎石、异物或瘢痕挛缩,使导管狭窄或阻塞,阻碍涎液排出,涎液滞留引起逆行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血源性感染、逆行性感染、淋巴源性感染。

  仔细检查腮腺局部对诊断本病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进食与腮腺疼痛、肿大的关系;腮腺导管口发红、水肿;挤压腮腺从导管口流出脓性成粘稠分泌物对诊断亦有帮助。X线摄片检查,如导管腔粗细不匀,形似腊肠;有的缩窄变细,甚至消失,末级分支导管扩张,腺泡被破坏,脓腔形成,造影剂成团状聚集,形似针头大或较大的团块状或葡萄状阴影,可帮助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如采用导管内注射抗菌素、造影用碘油;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疗法:如有涎石应先去除涎石,导管狭窄应先扩大导管。一般先药物后考虑手术。

  中医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以发病部位来定名为“发颐”;以发病原因来定名为“汗毒”。中医认为由于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或疹痘未透,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结于腮颊所致。又邪毒留滞,脾胃积热,循阳明之络脉上乘,日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脓。临床辨证时应先注意与痄腮区别,发颐与痄腮的不同点在于:发颐,病起缓慢,无传染,腮肿化脓会溃烂;痄腮,病起急骤,有传染,多发于儿童,腮肿不化脓。根据发病的深浅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别采用清解余毒、软坚散结、健脾化湿、透脓托毒等法,也可考虑腮肿病部以及导管内塞药治疗。


责任编辑:秦承娇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kq/20110129/345640.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