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心脏神经症的治疗风波
医网摘要:45岁的刘先生因工作调动,连续几天饮酒。后来,他突然感觉到心前区不适。联想到某同事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刘先生心情立即紧张起来,赶紧到医院检查,只有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
45岁的刘先生因工作调动,连续几天饮酒。后来,他突然感觉到心前区不适。联想到某同事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刘先生心情立即紧张起来,赶紧到医院检查,只有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其他都正常。医生认为心脏本身没有问题,心动过速是精神紧张所致。随后的几天里,刘先生仍不放心,怀疑医生诊断错误,变得更加紧张,并开始失眠、急躁。他不断地数脉搏,仔细体验心前区的感觉,他觉得心跳得越来越厉害,总担心心脏要出问题。半年来,刘先生几十次到医院就诊,医生虽然判断心脏没有器质性疾病,诊断心脏神经症,但往往说服不了刘先生,只好给以相应的对症处理。
在心理门诊,刘先生说,从记事开始,他的胆子就很小;妻子也提到,平时他谨小慎微,像受过惊吓一样,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他就更容易焦虑不安。
医生告诉刘先生,他感觉到的胆子过小,与他容易焦虑有关。容易焦虑的原因,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早年压抑,或者心理创伤的结果。由于时间的久远,这种焦虑已经淡化。工作调动等生活事件的出现,将这种焦虑重新诱发出来。饮酒带来的偶然的心前区不适,使刘先生把担心的目标指向心脏,并把焦虑投射到上面,结果刘先生就认为自己患了心脏病。事实上,医生已经反复检查,刘先生真正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已经排除;但由于焦虑的作用,刘先生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在他眼里,真正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又非常大。
焦虑的提高可导致感觉阈值的下降,增加了体验“心慌”的敏感性;医生对症处理的“让步”治疗,以及部分医生对诊断的不确定态度,也给患者提供了“患真正心脏病”的潜在信息,被刘先生及时地捕捉到而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同事的猝死,也起了暗示的作用。
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形成过程中,焦虑起了更关键的作用。刘先生只有意识到这些,对心脏病的担心才会大幅度地减轻,“心慌”等症状才能缓解,甚至痊愈。
明白了以上道理,刘先生接受了药物和心理治疗。两周后,刘先生的“心慌”等症状终于消失了。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xnxg/20110320/356495.html
今日推荐
大家都在看
咽病专区
热点专题
耳病专区
- []耳鸣是怎么回事 ?
- []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老人经常耳鸣不是好现象
- []严重耳鸣是怎么回事
- []长时间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右耳耳鸣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