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心脑血管病

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重新认识

医网摘要: 早期复极综合征现称为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在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率在人群中约为1%~2.5%,既往认为其属于正常变异心电图,无明显临床意义。

  早期复极综合征现称为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在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率在人群中约为1%~2.5%,既往认为其属于正常变异心电图,无明显临床意义。近年来发现ERPV并不绝对“善良”,它可能与猝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联系,也可能为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型,此外,还可能与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并存。另外,ERPV的心电图改变不仅限于出现J波和ST段轻度抬高,QRS波形、时限、振幅均可发生改变,ST段抬高的形态也不仅限于凹面向上,也可能出现圆顶状(弓背向上)ST段抬高(其后为T波倒置),或出现下斜性ST段抬高类似Brugada波。本文复习了新近文献,对ERPV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意义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供临床及心电图科医师参考。

  1  ERPV的心电图改变[1,2]

  1.1  J波及STT的改变  60%~70%的患者出现J波,呈尖峰状或顿挫状,出现于R波降支或S波升支,其后紧接抬高的ST段,少数患者见不到J波。多数患者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其后T波直立、高耸。J波之后ST段凹面向上抬高,其后T波直立,形成马鞍状。ST段抬高分布的导联可分为:①心尖部ST段抬高型(V3~V5导联);②前间隔ST段抬高型(V1~V2导联);③下壁ST段抬高型(Ⅱ、Ⅲ、aVF导联);④复合型。其中以复合型较为常见。ERPV ST段抬高的形态多呈凹面向上,抬高的幅度不超过3~4 mm。少数患者ST段抬高呈圆顶状,其后ST段倒置,另有一些患者ST段抬高呈下斜型,J波酷似r’波,心电图改变与Brugada波极为相似。ERPV ST段抬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相对稳定,无对应性ST段压低。ST段抬高常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变,但可随心率而变化,心率加快,如运动试验、注射阿托品、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后,抬高的ST段可下降至基线。

  1.2  QRS波群的改变  既往较少注意到ERPV的QRS波群改变,常见的描述为左胸导联QRS波群振幅增大,类似左室肥大。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一些ERPV患者QRS波群起始部分出现粗钝、挫折,类似预激波(△波),QRS升支坡度降低,QRS降支迅速,类本位曲折(ID)时间缩短。少数患者QRS时限<70 ms,但多数患者由于QRS升支缓慢,QRS时限并无明显缩短。由于QRS升支缓慢,降支迅速,升支与降支呈非对称性改变,类似“斜塔”(leaning tower)。某些患者ST段抬高不明显,只出现J波与QRS波形非对称性改变。ERPV的心电图改变见图1,2。

  A  典型的ERPV心电图改变:QRS波振幅增大,S波升支出现J波、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其后T波直立,呈马鞍状

  B、C   J波及STT变化如同A,不同点为QRS起始部分出现顿挫

  D  ST段呈弓背状抬高,其后T波倒置,酷似心肌梗死

  E  QRS起始部分呈高频细小切迹,ST段呈弓背状抬高,与T波融合

  A、B、C、D、E QRS波升支缓慢,降支迅速,呈“斜塔”样改变

  图1  ERPV的心电图改变

  A、B  呈典型的ERPV改变,J波(尤以A图明显)之后ST段轻度凹面向上抬高,其后T波直立。QRS时限与类本位曲折时间均呈缩短

  C  ST段呈弓背状(圆顶状)抬高,其后T波倒置(V1~V3导联)

  D  大体同C,J波不明显

  E  V2导联J波及STT呈马鞍状

  F、C  G、J波明显类似r′波,形成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

  H  V1、V2导联ST段呈下斜形抬高,酷似Brugada波

  图2  ERPV 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

  2  ERPV的鉴别诊断[3,4]

  ERPV的心电图改变类似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STEMI)、Brugada综合征和高钾血症等,鉴别诊断不能仅凭心电图改变,还要多结合临床资料。

  2.1  与急性心包炎的鉴别  急性心包炎多数导联出现ST段抬高,程度较轻,呈凹面向上或直线状,与ERPV颇相类似,不同点为:①ST段抬高的导联(多数导联)出现PR段压低,而ST段压低的导联如aVR则出现PR段抬高;②J波多不明显;③ST段抬高变化迅速,数日之间可出现明显变化,1~2周内可能恢复正常;④V6导联ST段抬高多见(ERPV少见),V6导联ST段抬高/T波比值>0.25。另外,患者临床多出现急性胸痛,疼痛特点为胸膜性,听诊常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2.2  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  ERPV可能出现ST段圆顶状(弓背向上)抬高,其后T波倒置,类似STEMI。不同点为:①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出现于成组相关的导联,有定位趋向(前壁、侧壁、下壁等);②ST段抬高演变迅速,数小时之间即可出现明显变化;③临床多出现明显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根据发病时间不同,不同类型的血清生化标志多有明显改变。

  2.3  与Brugada综合征的鉴别  ERPV的心电图改变有时酷似Brugada综合征,ST段抬高呈下斜型,其后T波倒置,但大多数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Brugada不同,详见表1。表1  ERPV与Brugada综合征的鉴别

  2.4  与高钾血症的鉴别诊断  高钾血症的ST段抬高多见于aVR及右胸导联,其与ERPV有以下不同点:①大多数导联T波高耸呈帐篷状;②QRS时限增宽,可能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③P波振幅明显降低甚至消失。临床多有少尿、无尿病史,血钾明显增高。

  3  ERPV的发病机制[1,4]

  3.1  早期复极是继发于早期除极的结果  根据动物(犬)实验及ERPV病人心脏表面36个部位进行同步电位标测发现,心脏各个部位除极顺序并非完全一致由心内膜向心外膜推进,部分心室壁除极可能从心室M层向心内膜和心外膜双向进行,因此,部分心室可能提早完成除极,由于心室除极不同步导致了复极不同步,因而,早期复极变异是由于心室某部早期除极的结果。

  3.2  J波产生的机制  临床电生理研究发现,体表心电图J波的出现与心室外膜动作电位1相出现明显“切迹”密切相关。心室外膜动作电位1相的“切迹”产生的离子流机制是由于心室外膜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相对较强的结果,心室内膜Ito相对较小,故其动作电位1相不出现“切迹”。而且研究也发现当动作电位从心室内膜向心室外膜传导时,心电图可见到与心室外膜动作电位的“切迹”同步出现的J波;如果动作电位由心外膜向心内膜传导,则J波重叠于QRS波群中而不得见。J波与QRS终末部的顿挫不同,前者心率加快时(Ito减小)振幅降低,而后者心率加快时(心室传导阻滞加重)增大。另外,奎尼丁等药物因其具有抑制Ito的作用,故可使J波振幅变小,而对QRS终末部顿挫可能没有作用,甚至使其增大,见图3。

  A  动作电位由心室内膜向心室外膜传导,体表心电图出现J波

  B  动作电位由心室外膜向心室内膜传导,体表心电图见不到J波

  图3  ERPV J波发生的机制

  3.3  ST段抬高的机制  由于ST段抬高的时间与动作电位2相相吻合,2相复极期各层间的电位差可能是ST段抬高的真正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心室外膜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穹窿)的减小或丢失,造成复极期心内外膜之间跨室壁电位差导致了ST段抬高。早期复极变异ST段抬高的机制与Brugada综合征颇为相似,不同点为程度和部位的不同。Brugada综合征患者Ito密度更大,多发生于右室心外膜,而ERPV患者Ito密度相对较小,多发生于左前侧壁。因而两者心电图ST段抬高的形态和部位有所不同。

  3.4  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近年来临床发现一些出现ERPV心电图改变患者可能发生猝死,或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推测其发生机制与Brugada综合征相似。这可能由于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减小和丢失是非均一的,有些部位平台期减小和丢失,有些部位仍然保存,这样就形成了不同部位复极期离散度,造成局部重新激动并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即2相折返。2相折返的期前收缩必然落在T波的降支(RonT现象),可以引起室速/室颤发作,见图4。

  A  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轻度抬高,aVF导联J波比较明显,胸前导联也显示ST段轻度抬高,V2、V3导联J波比较明显

  B  运动试验时诱发了尖端扭转型室速

  图4  ERPV患者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

  ERPV患者虽然可能产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猝死,但发生的概率极低,而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屡见不鲜。其间的差别可能由于两种疾病心外膜Ito的密度差别所致。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外膜Ito明显,由此导致L型钙电流(IcaL)不能激活,净外向钾电流增加,致使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平台期(穹窿)完全丢失,当这种动作电位穹窿丢失不均匀时,心外膜复极离散度大为增加,故可形成2相折返,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反,在ERPV患者由于心外膜Ito不太明显,因而净外向钾电流增加不太明显,动作电位2相穹窿只是部分丢失,当其动作电位穹窿丢失不均匀时,心外膜复极离散度增加不明显,因而不易形成2相折返及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4  ERPV的临床意义[1,4~6]

  4.1  ERPV为良性的正常心电图变异  由于近年文献的一些报道,一些医生对ERPV产生“草木皆兵”的错觉。事实上,绝大多数的ERPV属于良性心电图改变。特别是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无晕厥发作,无胸痛等)、无ERPV家族史、无青年猝死家族史者,心电图出现典型的ERPV改变而不伴QT间期延长或明显缩短,对于此类患者应进行解释,但应告知患者如出现头晕、发作晕厥或胸痛等症状应来院复查。

  4.2  ERPV与猝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联系

  4.2.1  ERPV与猝死:Boineau报道1例看来健康的黑人职业运动员发生不明原因猝死,其猝死前数月心电图呈典型的ERPV改变(图5),尸检未发现心脏有器质性改变。

  图5  典型的ERPV 心电图改变

  4.2.2  ERPV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Kalla等报道1例29岁男性越南患者反复发作心室颤动,其心电图示下壁导联有明显的J波和ST段抬高。临床检查未发现可能引起J波的一些疾病,如低温、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后安装了ICD和服用胺碘酮,J波振幅降低,室颤发作次数减少。Boineau报道1例ERPV心电图改变者在运动试验时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无异常发现。国内陈玉珍等报道1例42岁男性心电图示典型的ERPV改变,反复发作心悸、胸闷、意识丧失,患者无家族成员猝死史,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血生化电解质测定均无异常发现,Holter心电图示多形性室性早搏,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出院后1个月凌晨患者发生猝死。

  4.2.3  ERPV与Brugada综合征:Kalla等、Letsas等报道下壁导联呈ERPV改变者可能与Brugada综合征相关,因此类患者常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晕厥发作或心脏停搏史,家族成员中可能患有Brugada综合征等。前已述及,ERPV的J波和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Brugada综合征相似,只是Ito密度较小,程度较轻,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Ito密度可能增大,因而临床可能反复发作室速、晕厥或心脏停搏。因此,对心电图呈典型ERPV改变但反复发作心悸、晕厥,或有猝死家族史,或家族成员心电图出现ERPV、Brugada波者,应高度警惕其可能为Brugada综合征变异型,必须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4.2.4  REPV与肥厚型心肌病:Boineau等报道1例心电图呈典型ERPV改变者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类似的情况临床有时可能见到。笔者认为ERPV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肥厚型心肌病并非罕见的疾病,因此两者并存的概率不会太低,在ERPV患者偶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很难说明其内在联系。

  4.2.5  ERPV与冠心病:Sharkey等报道11%接受溶栓治疗者诊断错误,其中ERPV占30%。临床上因ERPV患者出现胸痛等症状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时可见到,但是另一方面,ERPV也可与冠心病并存。不要因为患者心电图呈ERPV改变,把患者胸痛等症状均归咎于功能性,认为无病理意义。有人报道16例心电图示ERPV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13例休息时ST段抬高运动后下降至等电位线者,冠状动脉造影均呈阴性,而在运动时呈缺血型ST段压低者的余3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2例有冠心病,另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因此,对出现胸痛的ERPV患者应行心电图运动试验,如运动后ST段回至基线,多不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如运动后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则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5  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电生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对ERPV的发病机制、心电图改变和临床意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的观点认为ERPV大多数属于正常变异心电图,但对出现头晕、晕厥发作、有猝死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Brugada波及ERPV心电图改变、J波和ST段抬高局限于下壁导联或心电图出现QT间期明显缩短或延长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电生理检查,如能诱发出室速/室颤,可考虑安放ICD。对出现胸痛者应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如运动后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应作冠状动脉造影;如运动后抬高的ST段降至基线,可进行随访观察。总之,对心电图出现ERPV改变者既不要“草木皆兵”,也不要“掉以轻心”,应详询病史及家族史,必要时作进一步的检查。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xnxg/20110322/357106.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