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眼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大解密

医网摘要: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按病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位置关系、距离黄斑无血管区中心的位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进行分类。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导致黄斑区病理性损害和严重视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脉络膜毛细血管异常生长突破脉络膜毛细血管基底膜进入Bruch膜内,即代表着CNV的形成。临床上,很难发现这种Bruch膜内的早期CNV形式。由于CNV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能力较强,很快就侵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进而穿透RPE发展到神经上皮下。检眼镜下,CNV处表现为视网膜深层的青灰色隆起灶,周围常伴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渗出及脂质沉着,或伴有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下液等。这种青灰色表现可能是RPE对CNV的反应性增生所致。用检眼镜通常是观察不到CNV的血管形态的,但当其下的RPE萎缩时,则可能观察到CNV结构。因此,眼底检查一般只能怀疑有CNV存在,但不能说见到了CNV。CNV的确诊需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或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来判定。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CNV分类标准。根据观察的角度不同,可有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一、按病因分类及临床意义

  多种病理改变均可导致CNV形成,引起CNV的病因主要有变性(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Best病、Stargardt病及其它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炎症(如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弓形体视网膜脉络膜炎、眼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地图状脉络膜炎、多灶性脉络膜炎、慢性葡萄膜炎等), 肿瘤(如脉络膜骨瘤、脉络膜痣、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等),外伤(如脉络膜破裂、眼内异物等),医源性因素(发生于多种眼部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视网膜冷凝术后等),混合因素(如匍行性脉络膜炎、慢性视网膜脱离等)及特发性(如老年特发性CNV、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引合并RPE撕裂等)[1]。

  从CNV的病因分类可知,引起CNV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在CNV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应只想到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高度近视黄斑盘变等几种较常见的CNV性疾病,还应考虑到其它一些疾病(如炎症、肿瘤、外伤)也可并发CNV,从而拓宽我们对CNV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且可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CNV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按CNV与RPE的位置关系分类及临床意义

  可分为Ⅰ型CNV、Ⅱ型CNV及混合型CNV。Ⅰ型又称RPE下型CNV,指CNV位于RPE下,尚未突破RPE层;Ⅱ型又称为视网膜下型CNV,指CNV已穿过RPE层在神经上皮下生长;混合型CNV又称为Ⅰ+Ⅱ型CNV,指CNV既在RPE下间隙生长,又突破RPE在神经上皮下生长[2]。

  FFA对鉴别Ⅰ型与Ⅱ型CNV有参考价值:如果CNV渗漏的范围与CNV分布区相当,表明该CNV可能在RPE下;若渗漏范围明显大于CNV分布区,则可能在神经上皮下。

  OCT对判断CNV与RPE的位置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征。(1)Ⅰ型CNV:OCT图像上与CNV相关的异常反光位于RPE反光带之下,其中包括RPE反光带梭形或局部不规则增厚以及与CNV相关的各种色素上皮脱离(PED);(2)Ⅱ型CNV:OCT图像上可见RPE反光带中断或不规则增厚,相应处上方可见与CNV相关的异常高反光,无PED存在,多伴有神经上皮脱离;(3)混合型CNV:CNV及与CNV相关的各种病变在RPE的上下方均可见到,并可见到RPE反光带连续性中断[1, 2]。

  这种按CNV与RPE位置关系的分类对指导视网膜下手术切除CNV有一定意义[1, 2]。Ⅰ型患眼由于CNV位于RPE下,没有一个潜在的空间使手术时能够不损伤RPE而取出CNV,因此手术取膜时势必造成RPE的较严重损伤,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而Ⅱ型患眼的CNV位于神经上皮与RPE之间,手术取出后可使脉络膜和RPE之间维持相对正常的生理和解剖位置,对RPE的损害也较轻,因此手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混合型的取膜手术效果介于Ⅰ型与Ⅱ型之间。临床上可通过FFA、ICGA及OCT等检查来综合判断CNV的上述类型。

  三、按距离黄斑无血管区中心的位置分类及临床意义

  根据FFA和/或ICGA显示的CNV与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中心的位置关系可分为:(1)中心凹下CNV:指CNV位于FAZ中心下;(2)中心凹旁CNV:CNV距离FAZ中心200μm以内,但不在FAZ中心下;(3)中心凹外CNV:CNV距离FAZ中心200μm或以外[1,3]。

  根据该分类可指导对CNV的光凝治疗。CNV距中心凹的位置与光凝治疗后中心视力的预后密切相关。中心凹外CNV的光凝疗效较好,中心凹旁CNV光凝后视力预后较差,而对中心凹下CNV行直接光凝治疗会导致中心视力损害。因此中心凹旁和中心凹下CNV应尽量避免采用直接光凝CNV的方法,而考虑用其它方法,如光动力疗法(PDT)、光凝滋养血管等[1,3,5]。

  四、按FFA分类及临床意义

  美国黄斑光凝研究组(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根据CNV的FFA表现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3]:

  (1)典型性CNV:特点为FFA早期呈边界清晰的花边状、绒团状、车辐样、颗粒状或斑片状的CNV轮廓强荧光,周围绕以色素增生所致的弱荧光环,造影期间进行性染料渗漏,后期染料积存于RPE下或神经视网膜下,形成边缘模糊的局限性强荧光。

  (2)隐匿性CNV:缺乏典型CNV荧光表现,FFA时可能由于CNV的边界欠清使其精确范围难以确定,或由于染料渗漏来源难以确认,或因为视网膜下出血、浊性渗出液、色素或PED掩盖了部分CNV结构。根据其不同表现,又分为两类:①血管性PED:又称隐匿性CNVⅠ型,FFA早期出现一个小而不规则的RPE下强荧光区,几分钟内荧光渐增强,晚期视网膜下组织染色或染料渗漏。该型为伴有PED的隐匿性CNV形式。②不明来源后期渗漏:又称隐匿性CNVⅡ型,FFA早期无边界清晰的CNV性强荧光出现,晚期有不规则或边界欠清的RPE下渗漏,形成斑点状或片状强荧光,常伴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该型为不伴PED的隐匿性CNV形式。

  PDT应用于CNV治疗后,根据病灶内含典型性CNV成分的多少分为4种类型[1,4]:(1)完全典型性CNV(purely classic CNV):指整个病灶区域均为典型性CNV成分,无隐匿性CNV存在;(2)典型为主性CNV(predominantly classic CNV):指典型性CNV成分占整个病变区域的50%或以上;(3)轻微典型性CNV(minimally classic CNV):指典型性CNV成分占整个病变区域的50%以下;(4)隐匿无典型性CNV(occult with no classic CNV):指整个病灶区域均为隐匿性CNV成分,无典型性CNV存在。

  CNV的FFA分类是CNV的基本描述方法,对CNV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指导激光光凝、PDT及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上有重要意义。FFA显示仅13%的湿性AMD患眼为典型CNV,符合激光光凝治疗标准,而87%的为隐匿性CNV,需采取其它治疗方法,或经ICGA转化为边界清楚的CNV后再治疗[1]。将CNV分为完全典型性、典型为主、轻微典型性及隐匿无典型性CNV是目前最流行的CNV分类法,PDT的治疗指南及其疗效评价就是以此种分类为依据的,因此该分类对CNV的PDT治疗有重要价值[1,4]。

  五、按ICGA分类及临床意义

  FFA确定为典型性CNV的患眼,除非要特殊观察其滋养血管,一般情况下不需再作ICGA。但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患眼应申请ICGA,以重新确定CNV的大小、范围、边界及活动性。

  (一)按CNV的ICGA形态特征分类:(1)焦点状CNV:又称为热点状CNV,指在ICGA中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隐匿性CNV:①CNV性强荧光范围≤1PD;②CNV性强荧光的边界清晰,荧光较明亮。焦点状CNV通常位于中心凹外,适用于光凝或PDT治疗。(2)斑状CNV:指任何CNV性强荧光斑范围>1PD的隐匿性CNV。斑状CNV的荧光强度一般比焦点状CNV的要弱,根据边界清楚与否,斑状CNV又分为两种:①边界清晰的斑状CNV:指造影期间始终保持清晰的边界;②边界模糊的斑状CNV:指边界欠清或CNV的某一部分仍被浓厚出血所掩盖。(3)结合型CNV:指焦点状和斑状均存在的CNV损害。(4)混合型:指各种各样的CNV形式混杂在一起。如斑状CNV既与边缘的焦点状CNV相结合,但斑内又出现“热点”[5]。

  临床意义:ICGA可补充FFA对CNV显示的不足,将一些不符合光凝标准的隐匿性CNV转化为边界清楚的焦点状或斑状CNV,扩大了激光治疗的范围。此外,由于ICGA能较好显示FFA显示不了的隐匿性CNV的位置、边界和范围,为其它CNV治疗方法(如PDT、TTT)提供了客观依据,避免了因对CNV损害灶边界范围不了解而导致的过度或不足治疗。

  (二)按CNV出现时间的早晚及染料渗漏程度分类:(1)活动性CNV:指CNV于ICGA早期就出现,晚期明显染色或渗漏。这意味着CNV具有较强的增生能力及较高的通透性。(2)静止性CNV:又称非活动性CNV,指CNV于ICGA早期不显露,造影晚期才出现染色。代表了较少增生的、含血管成分较少的、无明显渗漏的CNV[6]。在隐匿性CNV患眼中,活动性与静止性可同时存在。但静止性CNV在某些病理因素刺激下可向活动性转化。

  临床意义:该分类的意义在于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对活动性CNV进行干预治疗;而静止性CNV如无活动性变化,则以观察为主。

  六、CNV的特殊形式

  (一)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指眼底检查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病变,ICGA显示脉络膜内层有呈簇状或葡萄串样的息肉状扩张病灶,伴有或不伴有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的一组疾病。有学者将PCV称为除典型性CNV和隐匿性CNV之外的第三种类型的CNV:即息肉状CNV。PCV的预后及PDT疗效较湿性型AMD好[1,4,6]。

  (二)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指病变始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瘤样增生,并向视网膜下腔扩展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后与脉络膜来源的新生血管发生吻合的一组与湿性型AMD之CNV发生发展相反的特殊AMD类型[1,4]。RAP光凝治疗效果较差。PDT联合曲安奈德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

  (三)滋养血管:指造影早期早于有明显染料渗漏的CNV出现并与之相连的血管。采用高速动态造影可较好俘捉到CNV的滋养血管。对中心凹外的滋养血管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直接光凝封闭,可导致部分中心凹下CNV自行关闭萎缩,从而使中心凹的视功能得以保存[1,4]。

  (四)视网膜-脉络膜吻合(RCA):指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血管之间存在异常的交通。RCA处常伴有 “热点”状强荧光。RCA可由位于内核层的视网膜血管网向视网膜下异常生长,继而与脉络膜来的新生血管吻合所致,如发生在RAP患眼的RCA;也可因CNV突破RPE在视网膜下生长并与视网膜血管吻合而成,常发生于伴PED的隐匿性CNV患眼。RCA的存在是导致光凝或PDT失败的主要原因[1,4]。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yb/20110125/344127.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